藍墨水的上游-汨羅江
一個稍微懂點詩詞歌賦的中國人,尤其是湖南人,如果不去汨羅憑吊一番屈原沉江處,對這個“藍墨水的上游,文化人的圣地”,香草美人裝飾的殿堂,無論從哪個角度看,都有傲慢無禮之嫌。
懷著一種朝圣的情感,我踏上了去汨羅的旅途。我的目的,是去接受洗禮,讓滔滔汨羅江水洗滌我一身征塵,滌蕩我心靈的污垢。
車行一個半小時,我們來到了汨羅渡。遙看對岸,我似乎感受到一個偉大的靈魂正和我對視。“茍余心之所善兮,雖九死其猶未悔”的低沉而堅毅的呼喊回蕩在曠遠的江面。
江是碧藍碧藍的,微微漾著輕波,能清楚地映照出人的倒影,岸上的山、樹也在水中輕輕地搖晃,如同搖籃里熟睡的嬰兒。江心的沙洲上,白鷺翔集。一切人的喧囂和轟響,都被這一方圣地推得遠遠的。這里,只容得下那個所有時空里僅有的孤獨而清醒的靈魂,和山對話,和水絮語。
我們都小心翼翼地,生怕發出聲響,慢慢地接近那一方圣地,去諦聽那個偉大而寂寞的靈魂。
這是玉笥山下,汨羅江畔的一個洄水港灣,靜靜地站立著的就是獨醒亭。它原本是一個草亭,沒有飛檐畫棟,蟠龍繞鳳,簡陋得可以。然而,它居然是中國十大名亭之一!原來,任何人與事,內涵才是名聲的支柱,一切浮華的外表或許能炫目于一時,但不可能維持到永遠。
穿過獨醒亭,屈子祠映入眼簾。門前的庭除,土潤潤的,長滿青苔,進入祠堂,所見建筑也極簡單,是一般舊式庭院的結構,幽幽的小徑,青苔蒼翠,是人所罕至的證明。人們常說:北有孔子廟,南有屈子祠。然而孔廟的輝煌與熱鬧,在屈子祠是看不到的——舉世皆醉而獨醒的屈子不需要塵世的喧囂。
離開屈子祠時,已是暮色蒼茫。我依稀看到那個峨冠博帶的屈子,行吟澤畔,“朝飲木蘭之墜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。”那個枯槁的軀體上,迸射的光輝讓我睜不開眼睛。
發表評論